Day5 一首需要调大音量放的歌
逼着自己非要选一首出来的话,会选择杨千嬅的《再见二丁目》。
已经连着两天推杨千嬅的歌了,但我其实并没有特别喜欢她,也不是很经常听她的歌。说到《再见二丁目》,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其实是林夕。
一个有趣的事实是,在我喜欢上粤语歌手之前,我先喜欢上的是两位粤语词作家:黄伟文和林夕。
对黄伟文的喜欢,是从《喜帖街》中开始,对林夕的喜欢,是从《再见二丁目》开始。
我记得在我开始喜欢黄伟文的时候,我在群里发了一句类似于“我觉得黄伟文的词真的厉害”的话,当时zcy回了我一句“林夕更nb”。
《再见二丁目》 副歌
《再见二丁目》绝对算是林夕的经典之作,他的那一次日本之旅诞生了好几部优秀的作品,他的学生林若宁是这样评价《再见二丁目》的词的:“我和老爷称‘再见二丁目’这种写作手法叫‘出外景’,要写景写得实在并不困难,但要令一棵柏树都有感情就殊不轻松…自此之后,我每次写‘出外景’都会借二丁目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合格”。但可惜的是,若按林若宁这句话的标准来评判,那他就鲜有合格之作了。关于林若宁以及他的作品,有机会再说。
我将再见二丁目中“满街脚步突然静了,满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”这一句词评为我第二喜欢的一句歌词,至于最中意的一句,当属黄霑先生的“沧海一声笑,滔滔两岸潮”。这是真正做到寓情于景而不留痕迹的佳作。
每次听到这一句,即整首歌的第一句,我便有一种隔绝外界的所有声音的冲动,这也是我将这首歌作为“想要调大音量播放的歌”的原因,每次听到,都想不受干扰,完全地沉浸在旋律之中,便不自觉调大音量。
另一个让我想要调大音量的原因是杨千嬅嗓音的独到之处。作为一个气息不足的歌手,杨千嬅的live的质量一般不高,这一点与擅长live超过原唱的张敬轩正好相反。因此听杨千嬅的歌,最好是原唱。虽然如此,但杨千嬅的歌总是充满感情,在这首歌之中,她的吐字有一种气感,仿佛声音介于虚实之间,不论怎样放大音量,都不会觉得吵。
林夕写这首词的动机,源于他与友人黄耀明在东京的一段经历。据说在看完演唱会之后,林夕单独约黄耀明出来,但是黄耀明失约,林夕便将这段经历写作歌词流传下来。
林夕字传2
林若宁曾经评价:“个人私下对号入座,认定《再见二丁目》,《约定》,《下一站天国》是林夕给他自己的情歌三部曲。”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《再见二丁目》也被林夕选入《林夕字传2》的四十八首歌里面,在书里面,林夕字批: 多年以后,终于明白二丁目是写快乐的玄奥,黄生却说是写自爱,距离何其远,明白一个人何其难。正如很多人问过我二丁目是哪条街的二丁目,知者自知 。
其实我喜欢这一些港星的原因,其中一个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真实,他们不像如今内地的一些歌手,经过了经纪公司精致的包装。听他们的歌,读他们的作品,正如了解他们的为人,倾听他们的故事,而他们本身也不拒绝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。这些人,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“不太正面”的故事,包括黄霑的“黄”,包括林夕的抑郁,疑似同性恋的传闻。
我常说自己不追星,其实我敬佩某些人,但我从不敬佩一个人的所有方面。对于林夕,他作为一个词作家进入我的生活,我便只欣赏他作词水平的精湛,至于他的种种传闻,不会使我对他的印象有丝毫的改变。因此对于他的那些故事,我也没有专门去了解,自然也不知道,《再见二丁目》背后真正的故事,正如林夕本人所说,知者自知,对于我这种“不想知”的人,唯赞叹歌词的每妙或许就够了。